发布时间:2022-06-21作者来源:林雪萍浏览:1422
祭出屠龙刀?
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敏感词]吸引力的大讲堂,所有的企业家都在争相恐后登台发表自己的战略。而工业4.0,这一五六年前红遍天的企业战略,则似乎被人抛弃了。
但这种冷落,其实只是一个假象。德国本土的工业4.0工作组正在低调而稳步的推进地基的建设。
美国以PLM为基础的数字孪生概念,已经以各种方式被广泛演绎,光彩照人的时候,德国则采用稳扎稳打的方式,从设备入手,围绕着机器的互联互通而做足功课。但对比其他国家产业界的调门,德国工业4.0工作组则一直像是地下工兵,意欲打通地下隧道的工程奇迹往往无人问津。工业4.0工作组已经推动7年的资产管理壳AAS(Asset Administration Shell)——一种将世界折叠在一个螺壳里的艺术,正在露出健壮的轮廓,就像是雕塑家即将塑形的思考者雕像。管理壳,简单说就是给一台机器,或者一只机械手,更小的如一个轴承,建立一个数字身份证。德国人把这个看成数字孪生的一种等价物。这意味着,每台机器都将穿上可通讯的盔甲,就像《博物馆奇妙夜》的晚上,所有的物体,全部复活。管理壳激活了它们,数字化工业世界里的沙盘,正在紧锣密鼓推演之中。
工业4.0屠龙刀,即将炼成。
机器宇宙的起点
一切要素数字化。
这就是工业4.0所要追逐的目标。无论是产品设计研发,还是工艺,或者生产运行,和智能产品,全部用一套数据流,从头走到尾。这个一开始就令人惊叹的野心,正在走向可能性。管理壳,就是这个野心的宇宙爆炸起点,从这里看过去,一切宇宙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从这里膨胀出去的。
资产管理壳AAS可以理解为工业4.0模型标准体系的总称,它由若干套子模型标准和一套总体模型规范形成。这些子模型,就是构建数字模型体系的树根,而它们也绝非空穴来风,都是选自各自领域中[敏感词]代表性的标准,然后进行适配性改造。
管理壳,正在为每一个部件,建立详细的画像;还要配上通讯协议。实际上,它是正在为未来所有的机器互联、互操作做好准备。
图1 管理壳的形态
但管理壳,远远比一个数字马甲要复杂。它并非只是给机器穿上一件数字外衣。
设想一下没有万维网的时代。图片、word、表格都已经广泛存在。但它们如何共享?它只能你传给我传给它,非常有限的传播。
于是网页出现了,它采用HTML格式,可以将表格、图片、文本等资源,通过一系列网址(URI)获取。所有的人,只要打开这个网页,就可以看到同样的内容——准确无误地再现。
可以将管理壳理解成一个网址,在这上面,电机、机器人、机床,或者物料,都被网络化、资源化了,从而可以在管理壳上,自由浏览和下载。
如果说互联网是为人们共享网页而生,那么管理壳就是为机器建立共享主页而生。有了管理壳,机器之间将可以轻松地完成通讯。
工厂里的《新华字典》
作为出口大国,德国深知与全球贸易接轨的必要性。因此德国开发了eCl@ss分类系统。它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可以组合出具有唯一性的产品类别、关键字代码和产品描述。这也是目前唯一通过ISO/IEC标准认证的产品分类格式。
作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信息交换的标准,eCl@ss采用了四级目录结构,关键字涉及到12000个术语。它包含了大约3.8万种产品分类和1.6万种产品标签,基本上囊括了目前所有在使用的产品和服务。eCl@ss目前逐渐在工业、商业、食品和服务等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德系汽车工业中,大部分零部件产品基本都使用eCl@ss分类系统来进行管理和采购。
eCl@ss简化了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产品数据应用,使得从供应链一开始的采购,订货到最终结算的所有流程中均有一致性的产品电子规范。有着如此庞大的连接能力,这意味物料、机器已经建立起天然的联系。那么如何让eCl@ss的颗粒度足够精细,以至于可以达到相互通讯的地步?
eCl@ss就像是一个工业词典,让资产管理壳AAS找到了产品分类依据。它应用广泛,为管理壳的各种模型提供了一致性的语义标签。所有人的用语,都需要到《新华字典》里找出来,于是大家说法一致。凡是《新华字典》里没有,都是火星语。工厂里不接受火星语。eCl@ss就是工厂里的新华字典。
图2 eClass形成了规范的语义
于是,德国工业4.0平台,跟德国电气协会ZVEI,以及eCl@ss标准组织通力合作,使eCl@ss用户可以将其中的要素,快速标准化,形成资产管理外壳身上的一段胎记,或者一块基因片段。它会自我表达,自己是谁。
eCl@ss作为采购环节中最常用的分类,终于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eClass就是一个文件,但没有搜索能力。也没有上网能力。一个图片如果不被嵌入到HTML中,那就无法通过3W被查找到。同理,借助AAS的网络化能力,第三方用户或系统,就能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应的eCl@ss资源供。
同时,随着工业4.0计划的推动下,eCl@ss开始进入到工艺设计系统(如AutomationML)以及自动化系统中(如OPC UA):在工艺设计阶段,eCl@ss可作为机床加工件/仓储自动化货柜的规格数据输入,而在自动化系统中,eCl@ss则可为机器人/质检系统提供一系列产品空间相关的数据。
AAS,激活了eCl@ss的能力。不过,它们基本上是同一拨成员,一起推动工业4.0的企业推手。
描述一个工厂
如何用工程数据,描述一个工厂?如何将两条皮带之间的距离,告诉打算从中间闯过的AGV小车?六个机器人协同工作时,如何记录它在空间中的轨迹,不至于相互碰撞?
这意味着,在生产线上,需要有一种语言,描述工厂里的空间关系、控制逻辑。
AutomationML语言(Automation Markup Language),正是这种面向工厂对象的语言。它可以用形式化的描述方式,将工厂里面锅碗瓢盆的琐碎,从产品、物料、装备或者加工过程,全部描绘出来。AutomationML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构建工厂三维地图的语言,它可以将一个工厂或者产线,进行数字化重构。在这种语言的描述下,真实的工厂,通过语言的传递变成了一个虚拟工厂。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型。而大量仿真、计算软件,就可以在这个模型上开始启动,各自操起家伙,驱动不同的锅碗瓢盆。
作为一种基于XML的描述语言,无论是管道工程、电气设计、PLC编程、机器人编程等,都可以加入进去。实际上,AutomationML就是要解决的是这些不同工程要素之间的信息标准化,如机器人、AGV等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换策略。
简单说,AutomationML就是语言,一种图形化、低代码的建模语言,建模方便,它是自动化系统参数的输入。
图3 离线与在线的综合
现在,管理壳AAS,已经将它集成在内,从而为AAS确立未来调用时候的相互逻辑关系。
这其中AutomationML可以兼容3D模型,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设计、仿真等环节,存在大量3D 模型的格式。这些CAD一般是以中立性的STEP或者IGES格式,也有西门子所管控的JT格式。但是要将这些模型,变成工厂的描述方案,则还需要一种标准。作为3D立体几何模型的XML描述方案,最早源自索尼游戏开发的CollaDA格式,被AutomationML所采纳。实际上在机器人调用几何空间和动态轨迹的时候,就是采用了CollaDA格式。
还有另外一种软件,正在进入这个阵地。那就是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CAM软件。它正在从有限的数控机床,快速进入机器人行业,从而改变机器人现场示教编程的低效。在很多场合,一台机器人在现场等待编程的时间,能够占到90%以上。这意味着一台机器人90%的时间都在睡觉。而这种示教机器人的惰性,正在被CAM的离线编程逐步所取代。既然CAM能够完成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如果进一步拓展,它当然可以继续指挥AGV车、指挥物料的行走,再加上它最擅长的机床,那么它会更好地对产线设备进行路径协同。这个时候,它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输出G代码供机床使用;而是可以借助AutomationML语言,输出XML格式,从而真正建立产线上各台机器行动轨迹的大仿真。
管理壳,正在跟CAM/CAPP等工艺设计软件,建立更多的连接。这是属于管理壳的巨大胜利。也使得数字化车间,将发生更大的软件驱动的景象。
让互操作性变得可行
当现场设备需要协作时,它们应该采用何种通讯协议与工程建模方法?如何实现二者的可识别性,进而完成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属性:互操作。OPC UA就是抱着这样的雄心而出现。它不仅统一了通讯协议框架,而且也使得各个设备有着相同的信息模型。
OPC UA天生是一种软件化思维,这其中就包含了标准化、简单化等原则。这跟设备现场OT界的私有化、多样性、非标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工厂里各个设备都可以看成自有江湖的侠客,相互不通气,每台设备说的都是江湖黑话。而OPC UA则致力于将标准化,引入到设备层。OPC UA的引入,可以有效支持语义互操作,它可以承载各种语义模型,而且提供了强大的通讯协议接口。
如果说AutomationML提供了描述工厂对象的描述语言,那么OPC UA就是一种基于对象的协同框架。
在装备及产线层面,已有众多系统对OPC UA模型与通讯接口进行了支持,其中包括离散行业的机器人、机床、3D打印机等;在流程与能源行业,多家DCS系统支持OPC UA通讯协议及信息模型。同时,随着机器/产线与工艺设计、计划系统的深度融合,OPC UA也在积极地制定与AutomationML(工艺设计格式)、ISA 95(生产运营系统)相兼容的配套规范。
可以看到OPC UA已在近几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它正在顽强地向下渗透,刺进黑暗的设备黑盒子。在此过程中,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学会VDMA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它在有计划地将各种机械设备分门别类地进行信息建模指南。
图4 VDMA机械类别与OPC UA渗透率
VDMA,为这些类别都做了OPC UA的模型。工程设备、自动化设备,都变成规范化的设备模型。相当于可以这些规范,可以做系统集成和功能调整。如读卡器RFID,设定有几个指令。开始扫描、一直扫描(是否有RFID靠近)等。而机器视觉,则有拍照、旋转、放大、缩小等指令,全部规范化。这些指令,都可以自由拖拽。这意味着,一个现场技术工人,就可以简单使用复杂设备,给机器编程。原来很复杂的自动化开发工作,就可以傻瓜化。
想一想,操作大疆无人机的时候,只需要拖拽,就可以实现一系列飞行运动。OPC UA的信息建模,就是为了使得“编程平民化”。
当人们抱怨年轻人不肯下工厂的时候,却从来未曾想过这些工厂陈旧的操作界面会吓跑年轻人。这些设备操作的理念,基本是一百多年留下来的遗产。这期间,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不断更新,但劳动者都需要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才能应付。而未来的车间,一定都是界面化操作。这才是迎接90后成为工厂主力的最好礼物。这些云原生的数字居民,一开始就是一个“屏生活”的时代:他们只学会了使用指尖来敲打键盘或者触摸显示屏。只有工厂里重现“屏操作”这样的颠覆性工作场景,年轻人才能真正下得车间。这意味着蓝领、白领的工作界限正在模糊,操作人员就是编程人员,编程人员就在现场。没有足够的底层信息建模,调整工艺的难度和工作量是不可想象的,人们不得不返回办公桌去操作计算机。但这样的时代,终将过去。
当我们满心欢喜地迎接数字化工厂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迎接云原生的数字居民也进入了工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被操作的界面至关重要,它只属于指尖操作。
比API经济还高级
那么资产管理壳,是如何进行传递的?它必须在工厂里面最通用的格式中,找到一种出口。这一点它选择了XML和JSON作为输出格式。这两个格式,在IT界应用广泛,而在制造系统中的IT系统,应用非常多。无论是ERP或者MES,数据库的数据导出来的都是XML或者JSON格式,描述一个工单、人员、成本等。
而管理壳AAS的语言格式,则完全支持XML和JSON的表达方式,于是世界看上去可以统一起来了。管理壳可以作为一种AASX格式进行对外输出。这个aasx文件是开放XML格式,可以自由下载和传输,而且可以集成到各种服务。更重要的是,管理壳还可以作为 REST API提供,从而提供一种设备无关的读取特征。
IBM从2015年就一直在推一种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经济,它的意思是各种能力都要网络资源化,并可借助API接口供大家相互调用,并最终实现各项能力的组合。实际上,IBM发明了一种RestAPI的格式,它跟终端设备无关,因此各种数据和功能模块,都可以在设备终端自由调用。
德国工业4.0工作组显然吸收了IBM的想法。它认为,首先可以将一个管理壳通过文件包的方式发给另外一方,另外一方打开后重新抽取使用。但是,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传统的管理壳内容的使用方式。进一步,可以按照IBM所定义的方式来,那就是机器也可以是API经济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API调用一个管理壳,实现复杂信息的交换。
图5 管理壳交互信息的方式(中间部分为IBM的API经济)
但德国人更前进了一步。它甚至认为API经济,仍然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如果是用管理壳,则可以实现主动交互的多对多的方式,机器之间的访问,可以变得更加自主化。
图6 主动型管理壳的信息交互
这三种不同的借用管理壳交换信息的方式,难免会使人们意识到,每个机器都可能成为一个话痨,未来工厂的机器之间,将有着说不完的话。这实际正是德国工业4.0的2030愿景:自治、互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机器自治,它们之间必然要开口说话——希望它们不会因为出现故障而相互谩骂,或者机器骂人。
至此,可以看到,管理壳动用了四大支柱,来构建一个可彼此交互的智能机器世界。
图7 管理壳的四大护法金刚
不同方言的人要说话,必须先确立基准。而机器互联,则需要统一的语言。资产管理壳,吸收了四块不同领域的成果,从而使得“机器都说普通话”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来啦,第三方服务
第三方的管理壳服务商已经行动起来。德国一家Xitaos公司,就是将管理壳看成是一个“数据连接器”,或者是一个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阴阳交汇的交叉点。不妨说,管理外壳是“数字孪生”的外在躯壳。这使得数字孪生,可以成为一种类似PDF格式,跨设备自由传播,而最后只需要一个PDF阅读器。工厂传递管理壳,人们可以像使用PDF一样,来使用数字孪生。只做一个管理壳领域的PDF阅读器,这正是Xitaos的工作。
图8 管理壳的流程
它为德国威腾斯坦提供了管理壳的服务。后者是一家机电一体化驱动系统,包括伺服齿轮箱、伺服电机、伺服变频器等。
图9 SAP的数据被重新定向成应用程序
Xitaos为威腾斯坦提供全流程的设备备件与维护管理的管理壳服务。它最大的难点在于数据的异构性,多元数据要聚合在一起,而且最终显示要完全独立于终端设备。
在这个场景中,SAP数据库将相关产品的同步到云中的“SAP Drop”中。Xitaos通过ETL(提取转换加载)的加工过程,形成一个变速箱的管理壳。这意味着,具有SAP特征的物料,被映射到eCl@ss目录中一个国际登记数据编码(IRDI)。凭借清晰唯一的语义,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读取。进一步,它通过亚马逊上的AAS平台,转换为符合规范的模型格式,并在云端中通过管理壳转换器进行呈现。它提供了标准的REST API接口,提供组件的信息。对于用户而言,借助任何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REST API很容易查询到变速箱的生产日期、异地交货和质量追溯信息。
以前产品规格都是在电脑里,提供文件但无法读取。而现在,各种经过过的规范性文件,都可以借助于管理壳得以汇聚并且可以激活。
这个案例展示了一个开始,但如果将这个齿轮箱的查询,看做是管理壳所呈现的一种能力。那么在工业互联网上,有许多“能力”是可以共享的。把这些“能力”封装成API,放到API Marketplace上去。这些API可以被调用者订阅,或者组合,编排成全新的应用能力。而管理壳则始终是底层不可或缺的信息,它们就像是一个物体的原子一样,构成了最基本的粒子信息。
那么,携带了原子级颗粒度信息的管理壳,将会呈现出何种更大的能力?
真正的协同,不是靠工业互联网
管理壳,把信息模型,通讯协议、工厂场景、数据格式等这些要素全部串起来。这样看起来,它更像是一种基于HTML语言的www网站,通过HTTP就可以找到各种资源。就像每一段文字、图片都有一个独立地址,每一种机器、资源,都可以通过管理壳进行独立访问、获取和传递。
有了这些准备,可以看看未来如何实现基于订单驱动的多方协同生产。
德国智能工厂联盟正在将协同制造,引入异地来实现。在一条示范产线上,它由三处不同的地点联合完成,共同制造一辆可定制化的卡车。合约制造角色就是凯泽斯劳滕大学的机床与控制部,它负责对拖车油箱上部的结构进行铣削。尽管三个地点的三台机器都具备铣削功能,但一套程序装上去,可以实现不同的质量加工等级,加工速度也不一样。这意味着,不同地点的机器,完全可以通过远程来实现自选配置。对于其中一个厂家,它并不需要为自己的机床购买一套CAM软件,或者也不需要自己的人员对CAM软件进行路径编程(这类人员一般都是很昂贵的),可以通过第三方提供CAM远程服务,用AutomationML的描述格式,下载在本地的管理壳AAS之中。然后跟它的3D打印机进行连接。如果不需要很高的精度,就可以提供低价服务。反之,高价格就可以提供高精度。这意味着自主化的多智能体系可以相互沟通,以确定哪一个是根据客户规格生产产品的最佳选择。
那么,它们如何实现传递?
图10 管理壳的供给侧和消费侧
可以想象,当不同的工厂都有自己的管理壳的时候,这些连接起来的管理壳,将会相互借力。一个工厂再也不需要拥有完整的能力,它可以借助其他厂商的服务,补齐自己所缺的一块能力,就可以完成一个订单的加工。
图11 跨工厂的订单驱动,得益于AAS的连接
以前都是私有通讯协议,组态会非常复杂。而现在由于各种设备,已经采用OPC UA的方式得以打通,设备适配就会变得很容易。对于工业厂商,就不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定制化接口,IT和OT系统维护能力将会大幅度降低。这对于大厂,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整个世界的IT与OT系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个公司的数字化系统要么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够向外溢出,为其他厂家实现能力复制;要么能力偏弱,这个时候它需要借助外力。数字化进程慢的公司,或许就考虑将部分数字化系统外包。
联想正在致力于“内生外化”的服务能力,将自己的IT系统做成标准化,对外进行服务。为了面对内部7万多名员工、35个工厂、近6000家供应商,它自己开发的混合云XCloud已经应对自如。而这种能力,同样受到一个锂电池大厂的青睐,它需要构建这样的面向全球各个基地的混合云。IT系统正在走向微服务化,从而通过组合调动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将会使得领先企业的IT系统,越来越容易向外溢出,为其他企业服务。而反过来看,许多用户工厂,或许将乐于接受 “CIO外包”的模式。
现在随着管理壳的深入,这种现象也将在OT界——无论是设备端的调试还是维护变得普遍起来。对于小企业,不需要强大的IT能力,也可以没有PLM软件。它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的服务,通过一种能力嵌入的方式,中小企业也能做大企业的事情。
如果深究一步,这是一种即插即产(Plug&Produce)的思路。它的目标是将制造系统分成多个过程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在生产继续进行时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在几分钟内重新配置制造单元布局,而不是传统方法中的几天。从U盘机器,到U盘产线,U盘工厂也就呼之欲出了。
基于热插拔式产线,或者进一步推进到U盘工厂,才是规模化解决协同制造的关键。这背后需要对机器建模有着更加深刻的基础层的探索,而合手的工具都已经备齐,无论是低代码编程、61499的建模语言,或者OPC UA语义与通讯、面向对象仿真,还是容器化的微服务和时间敏感网络。这些工具,并不会自动形成颠覆性的力量;只有底层的语义连接和头疼的机器建模,才是决定性的支柱。无论是多么优秀的头脑风暴,都无法把概念之花演绎成树苗;只有老老实实地把手和脚都插到了沉甸甸脏兮兮的泥土里,智能制造才会有真正的根基。
当人们追逐产线的柔性的时候,只在现场敲钉子、弯金属是不足以实现的。只有底层连接,才有柔性之王。只有用底层标准将设备武装起来,才能真正实现U盘工厂的即插即用:这才是智能制造[敏感词]级的柔性。
为什么德国的资产管理壳AAS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理念,也最有助于智能制造落地?因为它兼顾了老设备的改造。对于新设备,OPC UA直接嵌入,自然不存在旧设备升级的过程。而对于一个老设备,只要加一个插件,实现OPC UA服务,从而可以让设备在线化、标准化;同时配一个AAS,就可以完成注册而得以激活。那么这个老设备,就可以参与整个产线的设备互操作。
没有底层,就没有生态
德国正在醉心于完成智能机器底层标准的主导权,资产管理壳是它最为重要的资产。对于子模型标准,它已经选好了对象,无论是eCl@ss、AutomationML,还是OPC UA。而VDMA则正在将几十种自动化装备及工程工具,制定了跟OPC UA配套的规范。这其中包括德国机床协会的机床连接协议UMATI,或者是机器人、3D打印设备都在其中。甚至厨房装备协会的各类终端设备,如微波炉、冰柜等也在其中。而在设计类软件中,也在推动eCl@ss分类目录的使用;同时在产线工艺和物流模拟,大力推动AutomationML的落地。
在云这一层面,得到了微软云和亚马逊云的大力支持,在微软AZURE部署管理壳变得非常容易。它们对于管理壳的云图书馆的建设非常积极。这意味着二者将彻底地进入未来工业云的领域。不知道阿里、华为、腾讯云是否为此做好了准备。没有底层的根技术标准,上层的云都是同质化的计算能力。
图12 管理壳上云
法国、日本和韩国,也都分别在工业设计软件、机器人、机床等方面,参与管理壳的应用。
管理壳最感兴趣的就是跟生态有关。艾默生的安沃驰阀岛,最近宣布采用了先进电子控制技术AES,从而将阀岛变得更加智能化。而且可以接入OPC UA。其实,这样的门槛从技术角度或许并不高。但如果大家都在介入,那么这件事情就好玩了:生态就是靠着群起而进,才能实现。
如果没有根部技术,生态就是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只有有人跟着一起玩,才会有所谓的生态。大笔一挥圈一个联盟,是无法生态化的。没有底层技术作为连接,又没有市场蛋糕相互补位,所有的生态联盟都不过是乌合之众。
有人玩,才会有生态
小记:梦不在云端,梦在泥地里
如果没有信息建模,低代码编程是伪命题。让“编程平民化”的低代码正在变得普遍,但这种技术充满陷阱。如果热衷于表面上的功能拖拽,那么这仍然是一个应用层面的集成。只要在底层,对设备进行充分建模,并且加载统一的通讯协议,对工厂现场的低代码编程才是真实的。
如果没有设备的互操作能力,协同制造是伪命题。谁不喜欢协同制造?但这需要从底层设备的语义连接开始。如果只是致力于将设备的通讯协议连接起来,这充其量只能有限交换数据,而无法进行设备的即插即用。这意味着,现场仍然有大量的调试的工作。目前工业互联网的语境,不过是粗糙地解决了表面上的通讯连接,这离机器的互操作相去甚远。工业互联网当前的框架设计,是无法实现跨车间、跨工厂的机器协同。
如果没有根部技术,工业互联网的狂欢就是一场经不起推敲的资本游戏。德国的管理壳技术与标准正在一路下沉——沿途德国制造商各路人马纷纷加入。2019年一些传感器厂商如巴鲁夫,已经开始将传感器的IO-link跟AutomationML集成在一起。这也使得资产管理壳,可以一路下沉到传感层,同时也方便了电气选型设计、现场通信配置。德国显然是一个军团在作战。德国工业4.0工作组将所有这些各项指标的数字模型标准,称为工业4.0语言;而能将这一系列标准进行串联所构成的机器协作,则被称为工业4.0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可以说,自从2015年德国人提出工业4.0的参考框架之后,一直就在围绕这个框架进行完善和修补。德国人是耐心的建筑师,一直在同一个地基上盖房子。而中国人则是急性子人挖井,挖几米就要换地方。德国人还是埋在地里拱土,而中国的智能制造已经开始攫取花叶和果实。今日之短见,来日能收获的只会是贫瘠。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花里如何看到世界,树中如何找寻菩提?资产管理壳AAS就是此花此树。不过,德国人这次举起了屠龙刀,它要统治的是所有机器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