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Famous column
首页 -名家专栏 -林雪萍 -隐形冠军的能力从哪里来?

隐形冠军的能力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22-12-26作者来源:林雪萍浏览:1173

隐形冠军的能力从哪里来?
答案是来自内部制造。
这两天在南京晃荡,找到一家德国连接器的王者。进入工厂调研之后,发现这家德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果然自有一套章法。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家公司喜欢自己造设备,很少设备是外购的。
这家工厂的负责人也是一个制造机器的大师。在这里产线上,有100多种机器,都是这家公司自行制造的。
除了高速贴片机这样的通用设备,现场的自动化机器、夹具治具都是自行设计的。这些设备也大致可以从外部可以买得到,但都在一些细微地方满足不了工厂的要求。
而质量,被这家企业认定就是锁定在这些细节里面,于是这些外面买不到的设备,成为这里制造出高质量的电源、连机器的核心支撑。

这家马上迎来自己100年的公司叫菲尼克斯。长期以来,它有一种很“轴”的味道,或者是固执,有些理念执拗不放。例如一种导轨中的夹线块,就只采用铜作为原料。
而很多竞争对手,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不锈钢,采用钢件冲压技术。而这家公司无动于衷,只是一个单纯的“青铜器爱好者”。
从创始人就执着于这一点,至今这家公司快要一百年了,非得坚持使用铜。这两年长势汹汹的大宗金属铜,也给这家公司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
然而执着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连接器是靠铜作为导电体。如果夹线块采用钢,那么铜和钢的结合部位,长时间接触后会有原电池效益,就容易腐蚀。而铜与铜的结合,是原生的结合,时间再长,也不会造成意外的腐蚀。

一些执着的理念,其实有很干净的用户思维在其中。“与用户为善”的道理一点都不复杂,就看能不能坚持下去。
这么多自造设备,自然就有很多自造零部件。这里的螺丝钉,也舍不得外购。这普通再普通的小部件,每年要上亿颗螺丝钉,为什么要自己制造呢?成本抠门,扣成这个样子?

这又是独特工艺所决定的。电气连接端子中,往往有螺丝钉进行固定。在现场运行过程中,有各种恶劣环境的振动。一旦造成几毫米的螺丝钉松动和脱落,这往往是大事故。

瑞典布尔顿紧固件本来是这方面的王者。这家每年产值超过25亿元人民币的公司,所提供的螺丝钉品质总是不会让人失望:除了价格。
为了改善自己的成本构成,这家德国电气公司决定自行制造螺钉,而且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工艺方式。它在螺钉腰部增加了一个横切槽,这使得它牢牢被卡住,而永远不会脱落。这是应战苛刻质量而自我挖下来的制造大坑。

这个只有几微米的小槽的切削加工,充满了微观世界的纠缠,再次给加工无穷的麻烦。不能有任何一丝铁屑残留其中,如果没有清洗干净,就会被后续的电镀工艺而固化其中。
将来一旦发生磨损,这些头发丝般的铁屑如果在中间露出头来,那就是被魔瓶释放出来的魔鬼,在电气行业会形成致命的短路。

外购购买的螺钉机器,都无法满足这一点。这家公司的设备部门再次披挂上阵,跟供应商一起,联合开发出螺丝钉的加工设备,搓丝、冷镦、开槽等几个连续工艺下来。
终于可以实现进去的是铜排,出来的是闪闪发光的螺丝钉。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其实真的很难。
这家公司执着于将自己成为设备制造的狂人,其实就是为了控制工艺,从而实现“与用户为善”的信念。它要提高自己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跟国内那些聪明的模仿者,比拼制造工程的能力。
而寻找低成本自动化,则是这段大比武的重要科目。日本卡拉酷力的低成本自动化,在这里深入耕耘。菲尼克斯是《隐形冠军》一书中所点过名的隐形制造王者,而它的内部制造能力,其实正是这幅桂冠的支撑。

然而这样的制造能力,也并非直接从国外倾巢而动,要什么给什么。
恰好相反,德国总部也是像挤牙膏一样,才会将制造能力逐渐释放给本土。在相当长的时间,南京工厂只能制造机械类的导轨产品。而直到2012年,才开始允许制造工业电子零件产品。当时的波峰焊、高速贴片机等设备,几乎没有了解如何组线生产。德国总部也不会派出大量工程师入驻。这些细节,都是要靠本土工程师的消化。

当电子零件的能力过关后,到了2016年,这里才被允许制造电源产品。电源制造,往往是台湾台达电子的天下。只有德国总部有足够的把握,南京工厂可以建造出媲美台达电子的电源产品的时候,这里的制造资格才会被放行。

这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工厂基地能力越强,才会被赋予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制造能力。


德国公司并非孤例。在武汉工厂,施耐德电气也是在消化法国总部的制造技术,本土创新之后,才会被允许生产更加高端的产品。令人奇怪的是,很多精益理念的深化,并不都是靠跨国公司总部灌输的。


都要靠本土企业的信念。在南京制造工厂里,与精益相关的二十多种技能,分门别类地被大面积灌输给一线员工。这是一种现场的自我成长的力量。

中国制造,其实是一个混合体。这里既有跨国公司的先天性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想当然地全部一股脑倾注而成),也有中国本土员工的悟性和突破。二者混合其中。而本土能力突破越快,就越容易接触到总部的优秀制造技术。而那些技术总是让人大开眼界。

当我们赞美一家公司企业常青的时候,那些很少有人注意的独特制造和“与用户为善”的理念,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