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Famous column
首页 -名家专栏 -林雪萍 -精益管理:解密成功企业的有效管理秘诀

精益管理:解密成功企业的有效管理秘诀

发布时间:2023-11-06作者来源:林雪萍浏览:1218


最近跟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气动执行机构的日本SMC公司的中国[敏感词],进行交流,颇有启发。结合最近其他工厂的一些调研,一些感受记录如下,供中国制造界的管理者们参考。
1、 传统质量Q、成本C和交付D所形成的QCD“不可能三角”,其实是有规律的。SMC公司,排出的顺序是DQC。首先,是交付D第一,因为这是用户方感受到的价值。而质量Q,只是附带品。它就应该让用户无忧无感。而成本C,则是制造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低成本,高质量,这是没商量。
2、 精益管理的体系,不仅用于制造,也要深入用于营销和管理体系。采用精益工具,来消除销售的浪费,合理安排销售的时间。更要积极发动销售部门的提案管理。这符合日本精益法则。实际上,全球精益管理者典范,美国丹纳赫也是如此。丹纳赫是品牌矩阵的大师。他们管理者的会议,不会超过30分钟。CEO干脆就主张站着讲话。
这背后的意思是,会议浪费时间。在工厂通过精益所获得的利润,不能在管理者绵长的会议浪费中所丢失。考虑到管理者的工资,往往是工人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管理者的时间浪费,远胜于现场工人的物料浪费。
3、 标杆上瘾法则。像广州做建筑软件的广联达,每年都会延续“标杆学习”的惯例,一年选两个标杆企业进行学习。一个国内,一个国外。学透学深。
4、 制造能力[敏感词]化。碰到难缠的竞争对手,首先自己付出代价,然后让对手付出更大的代价
卓业制造企业,善于将“制造能力亮剑”。制造能力[敏感词]化。例如在过去的10年,日本SMC产品价格降一半。贸易公司,靠差价赚钱,那肯定不能赔着卖。但制造型公司,则完全可以不同。10元制造成本,8元也可以开卖。为什么?就是因为要抢市场。
然而,这并非莽撞之举。成本是动态的,跟数量挂钩。全员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思考和行动。如果销售拿回来的市场行情价格,就是比当前企业要低。那么,制造工程师必须做到这一点。给制造一年的时间,让制造的产品在第二年的成本,要降低6元。这就是考验制造能力的极限挑战。
在逆势的时候,市场份额比利润更为重要。因为当市场反转的时候,份额就会转化成利润。

5、 外企也开始有激进的国产化率目标,那就是跟中国本土企业,比拼水下憋气的功夫。其实对于很多产品,中国并无成本优势。如欧姆龙传感器,或者美国MIPS芯源,或者德州仪器TI的芯片,成本控制往往比中国还强。外企要在中国市场做到反击,也逐渐要将核心产品全部国产化。美国GE医疗,在中国医疗设备的国产化率达到78%以上,基本都是国产供应商。供应链,正在迎来全链条的对决。
6、 对于多种产品,要比拼产品组合Portfolio的能力。这对于外企而言,尤其是制胜之道。国内竞争对手,一开始主要拼抢外企的几种主力产品。而外企则通过产品组合,制造护城河优势。善于使用产品组合的策略,必定对用户价值,有着高超的发现。单品成本,不能抵消产品组合的优势。后者需要真懂用户的心思。销售之上的理念,无法走通。
7、 精细化管理,全是琐碎的小事。日资企业没有宏大的叙事,全是细节和流程。没有流程,就没有结果。
8、 销售人员是桥梁。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更是宝贵的用户需求。销售人员,是客户想法的守护神。像SMC社招的销售人员,培训6个月,才能上岗。就是为了培训销售人员的洞察能力。
9、 当前制造大变局,原来的招法,都像老化的橡胶一样,不堪重用。内部组织必须发生变化,如果比外部变化要慢,那么离游戏结束的终点,就不远了。
10、 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那就是细致关怀。SMC以前对客户行业,只分为五大类别。这种类别太粗,完全无法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现在改为“细分30个行业”。有颗粒度的关心,才有全赛道的订单。正是如此,在疫情三年器件,很多企业元气大伤的时候,SMC公司的收入,则翻了一番。

从个人的经历来看,中国制造有很多创新点,很多卓越制造经验值得广泛传播。就像这家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工厂,由于本地CEO的卓越管理,已经成为集团全球高管的打卡基地。他们纷纷结队到这里学习制造和管理经验。
瑞士仪器仪表的梅特勒托利多在常州基地,也是集团纷纷取经之地。这里也研发了全球40%的产品。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人总经理的独到的管理经验。
在法国施耐德电气的上海基地,制造大师CEO正在尝试引入飞机驾驶智能座舱管理系统,来管理工厂的运维。真是胆大包天而又合情合理的想法:如果飞机驾驶都能做到全局掌握,工厂又何在话下?他正在通过可拆分可组合的乐高式工序,上演柔性自动化大法。
毫不意外,这些近乎魔术般的车间行动,也吸引了法国总部的极大兴趣。车间经常是枯燥的,但只是在那些制造大师呈现出惊人的魔法之前。马斯克,改变了车间的运营规则而充满戏剧性。中国的许多案例,虽然没有那么颠覆性,但依然让中国制造闪闪发亮。
日本总部,瑞士总部,法国总部,都到中国基地,来学习精益,来学习精密制造,学习自动化中国制造,自有不凡的魅力。

可惜,他们都分布在不同的企业之中。希望将来能找个机会,把这些制造大师们,集结在一起分享经验和搅拌知识。就像制造业TED演讲一样,让个人的经验成为公共的财富。或许有一天,应该推动这样的事情去发生。

免责声明:本文采摘自网络南山林雪萍,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金航标及行业观点,只为转载与分享,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