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Famous column
首页 -名家专栏 -赵敏 -以人为本:开创工业互联网发展新代际——解读《人本:从工业互联网走向数字文明》的内涵

以人为本:开创工业互联网发展新代际——解读《人本:从工业互联网走向数字文明》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3-05-17作者来源:赵敏 朱铎先浏览:1315


图片

2021年,笔者二人合写了“基于四层进阶模型,打造有灵魂的中国工业互联网”文章,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代际),即泛在联接(工互1.0),要素融合(工互1.0),人本管理(工互1.0),数字文明(工互1.0)。其中,第三阶段是指以人为本的工业互联网。2022年在撰写《人本:从工业互联网走向数字文明》(简称《人本》)一书时,则直接将这四个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阶段,作为了书中的篇名。

人本,是以人为本的简写,但是具有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在《人本》书中几乎每一个章节,都体先出以人为本的宗旨。

一. 以人为本是工业发展先导性宗旨

工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先导性、基础性的手段和强国富民道路。毋庸置疑,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尽管发展工业的初衷,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但是早期的工业发展,以人为本在供给侧和需求侧有着截然不同的境况。

在需求侧,以人为本体现在充分满足客户需求上,倾听VOC(客户声音),开发令客户满意的产品,被绝大多数企业奉为圭臬。这种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产品研发与生产,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展现得比较充分了。

在供给侧,以人为本的展现则要弱得多。在一百多年前大机器时代,机器是典型的不识人、难助人、易伤人的“人工愚蠢”系统。要想机器有越来越高的生产效率,就必须让不智能的机器,与智能的人相互结合,用人的智能来弥补机器的愚蠢。因此在车间一线上劳作的工人,长期处于铁锈、油污、噪声、烟雾、粉尘、高温、高危、腐蚀、易燃、易爆、易坍等不利环境中,绝大部分企业主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并不重视对一线工人的劳动保护和健康监测。

每一次工业革命,不仅在生产力上有了爆发式的增长,在生产关系上也会有较大进步。但是在供给侧,以人为本对待生产现场工人的进步速度,显然要比需求侧以人为本对待客户的进步速度要慢很多。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年来,新工业革命让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变成了全球业界共识。例如,在欧洲发布的“工业5.0”中,充分强调了以人为本发展工业的宗旨,这在过去几十年是不可想象的发展定位。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也演进到了以人为本的新代际。

二. 对以人为本基本内涵的延伸解读

人本,或以人为本,究竟有那些需要深度解析、务实推动的内容?笔者根据自己对工业发展进程四十年的观察,提出几点自己的理解。

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为经营之本”。从供给侧视角来看,一个企业的存在,首先是因为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人是企业实现研发、生产和经营最大的“本钱”,没有人,就没有企业。

第二是“以人为服务之本”。从需求侧视角来看,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充分满足、服务于客户需求,是企业的经营之道。首先从产品功能上满足客户需求,然后从产品后续服务上满足客户需求,最终实现产品即服务,以人性化的产品功能,服务于客户的具体需求。这里的客户,可以是产品的最终用户,也可以是企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第三是“以人为智能之本”。从智能的视角来看,人是“人智(人的智能)”的源头,今天几乎所有称之为“智能产品”的系统,都是模仿人智而构建的,就连从今年开始大火的ChatGPT,也是模仿人的语言智能而来,而且是经过人的训练和陶冶,不断学习人的智力思考过程、注入人的智能语义演化而来的。

第四是“以人为文明之本”。从社会的视角来看,人是社会细胞,是社交对象,是文明根基。无论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未来的数字文明,其最终指向和生存土壤,必然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数字文明,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核。

第五是“以人性为产品之本”。笔者一直秉持一个观点,凡是顺应人性、符合人性的产品,都会推广普及,凡是逆人性、反人类的产品,最终都会消亡。例如,腾讯的微信,顺应了人们爱分享、喜社交、勤展示、厌孤独的人性特点,最终获得全球十几亿用户。任何一种产品,只要能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基本属性,都具有较好的获客能力。

清晰上述五种基本内涵之后,开发以人为本的工业互联网,就变得顺理成章、大势所趋了。以人为本,必然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航标。

面对追求自我的95后新员工、即将退休的60后老员工、松散流动的外部知识工作者,以人为本的新一代工业互联网,将培育出前所未有的应用与管理新模式。

三. 工业互联网激发Z世代工作热情

笔者在走访一些企业时经常看到:在冲压生产线上工人操作手动冲床,存在巨大噪音和安全隐患;在酷热的热处理车间,工人汗流浃背工作;在各种物料堆积如山的车间中,工人忙碌地来回奔波;在高频率的产线上员工重复、机械、紧张地操作着……

坦率地说,这种传统的工厂环境,不仅是Z世代员工(95后)不愿意来,就是老一代员工也只能是委曲求全,如果有更多选择,他们也会换工作。

从过去人不得不像机器一样来做重复、枯燥、繁重的工作,到今天机器已经能够像人一样工作,那么未来,人会解除与机器的“绑定”,人机关系逐渐解耦,人机交互界面也越来越适用于不同年龄的人群。

Z世代喜欢玩游戏,喜欢趣味性强的工作。工业互联网通过数据智能流动与科学决策,减少制造环节中的不确定性。微信红包是利用不确定性给人以好奇、稀缺和趣味的一种手段,在工业互联网一些工作HMI(人机交互界面)中,可以在设计软件时增加工作红包功能,通过工业APP,统计分析员工工作表现,随机发出红包,并累计晋级。这种红包奖励只有优秀员工才有资格参抢,并且奖励多少不确定,这些特定设计可以让Z世代员工在枯燥的工作中增加趣味性。此外,还可以在HMI上增加类似于打保龄球全中时,在计分屏幕上显示出开香槟、放礼花等愉悦场景,形成心理上的激励。

针对Z世代具有更强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可以在工业互联网系统中对员工工作进行量化、可视化管理,比如兰光设备物联网可以将每台设备、每位员工的状态、绩效展现得清清楚楚,通过自动排名等方面,使绩效好的员工被认可、被尊重,让绩效差的员工感受到压力,于是,优秀员工想方设法干得更好保持更优秀,落后员工也基于被尊重的内在需求主动想办法改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格局。

四. 工互网助力老龄员工追赶新时代

很多企业只愿意招聘年轻人,因市场变动而“被下岗”、因年龄较大而退休、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大龄/老龄劳力成了社会弱势群体。

世界人口与老龄论坛组委会主席汉斯·格罗斯在2016年强调指出:“世界人口当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迟早将会成为新的劳动力来源。老龄人必将成为新的劳动力。”

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应该客观地面对老龄化的现实,充分发挥老龄员工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与企业感情深厚等优势,借助一些新管理理念、新技术手段,有效延长老龄员工职业生涯。

欧盟希望通过促进老龄员工学习新知识,有效延长他们职业生涯,在其发布的《工业5.0:迈向持续、以人为本且富有韧性的欧洲工业》报告中,以非常具体的场景,直接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超强操作员(操作员+外骨骼)、增强操作员(操作员+增强现实)、虚拟操作员(操作员+虚拟现实)、健康操作员(操作员+可穿戴追踪器)、智能操作员(操作员+智能个人助理)、协作操作员(操作员+协作机器人)、社交操作员(操作员+社交网络)和分析操作员(操作员+大数据分析)。在这种方法中,人仍然是生产过程的中心,而技术可以使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可以基于工业互联网联接外骨骼、VR/AR、可穿戴设备、协作机器人等人性化终端,通过“机智”反哺“人智”类的智能系统,克服老龄员工在体力、敏捷度、智能化等方面的不足,助力他们胜任新岗位上的工作,圆满完成原本不会或不能操作的工作任务。

老龄员工在经验、知识/技术等方面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以数字化手段将其隐性知识显性化,让个人知识成为企业知识,并进一步通过工业互联网将老龄员工的操作经验、专业知识等固化到工业软件中,分享给更多的人学习、应用,扩大老员工知识价值,提升群体荣誉感。将来,只要他们愿意继续工作,在退休后仍然可以以在岗、在家的灵活方式继续发挥余热。

五. 工业互联网接入外部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重要特点之一是不受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们都可以通过“电脑+网络+知识”实现协同办公,为全球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价值。

据统计,2019年美国自由职业者人数达到5,795万,占美国劳动力市场的35%,比2014年增长495万人。其中“全职”自由职业者从2014年的17%增长到28%。自由职业者每年为美国创造将近1万亿美元收入,占GDP4.8%,仅次于制造业、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位居第四。这些自由职业者中,有53%Z世代。从提供的服务类型看,45%的自由职业者提供的是知识技能型服务。

近几年由于疫情影响,居家办公、网络会议、在线工作等工作与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自由职业的发展。制造企业应积极调整组织与管理模式,尽快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打破企业圈子,模糊组织边界,“人智”资源将不再局限在企业内。基于工业互联网,企业将充分发掘外部“人智”资源,实现社会化协作。外部知识工作者不属于企业,但是可以为企业贡献知识和技能,让企业分享“人智”红利。

当前人力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大企业不可能每个工种都招聘很多高水平专家,尤其是设备维修岗位,设备出故障是偶发性事件,企业配备门类齐全的维修队伍是巨大的成本支出;中小微企业更是很难养得起专职维修人员。

通过工业互联网发挥“泛在连接”的灵活用工优势,实现“人智”资源社会化协作,在用工、派工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如同打车软件一样,一旦企业设备出现故障,系统自动推荐本地区符合条件的维修专家上门服务,对企业来说既方便又能降低成本,还能享受专家级服务;对维修专家而言,可以发挥其专长为更多企业服务,获得更大回报,体现更大社会价值,并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同行之间的技艺切磋以及相互协作。

工业互联网顺应了新一代劳动者的择业需求,汇聚了海量社会资源,重构了企业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通过这些新模式,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了数量庞大的知识工作者,跨时空形成了巨大产能,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有效平缓用工量波动和招聘/减员的困难。

六. 工业互联网促进“机智”激发“人智”

笔者曾在2017年撰文“忽视这一点,工业几点零都是零!”,从人的视角剖析出工业4.0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人才汇聚、人才管理、人性激发与人性释放。

工业互联网同样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随着近几年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关注表面的自动化设备到关注于员工本身,从聚焦作业现场转变为聚焦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从管理员工的具体行为到借助自动化、数智化等新技术手段,将人从低级重复、不适于人工作的环境中解决出来,回归和释放人性,在快乐的心境中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

笔者认为,三体世界,人为主体。人体为表,人智为源。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智能制造,其本质都是为有效助力“管理”升级而生的,它不是硬件的堆砌,更不是软件的叠加,它是把承载着“人智”的管理网络与组织模式,通过数字手段展示出来,其本质是就是“人智”的“管理孪生”,而撬动更多管理效力的杠杆支点往往是数智化的新技术赋予的。认清这一观点,就能掌握工业互联网的本质。例如,现在很多企业开发的“工业大脑、企业大脑、数字脑”,就是充分利用“人智”形成“机智”,有效激发人和设备的创造性的好例子。

通过工业互联网,将“管理”结果以“数据”为载体展现,让数据能够快速的互联、互通、互达,能够有效地被破译、解读、利用、赋能,用“机智”解放人体,替代人脑,焕发人智,释放人性,极大地提升工业现场的管理效率。

管理二字,其实颠倒过来,写作“理管”,显得更合乎逻辑——有理无管,管尚可求。有管无理,止于管。利人赋能,是工业互联网内在灵魂;利他之心,是工业互联网外在品德;以人为本,是工业互联网“理管”之道。以认可、尊重、自我实现为导向,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更适用于“理管”新、老员工和外部智力群体。

七. 小结

工业互联网是由模型、算法、网络和工业终端等新一代工信技术组成的技术与管理综合系统,目前正在向着以人为本的“工互3.0”新代际演进。

以人为本的工业互联网,有利于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管”思想,形成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对内可以有助于企业激发新员工工作热情,发挥老员工的丰富经验,对外可以发挥海量社会化知识工作者智力优势,多方位重塑企业的组织、技术、文化各要素,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开创以人为本管理新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采摘自网络英诺维盛公司,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金航标及行业观点,只为转载与分享,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