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7作者来源:戴辉浏览:4257
顾毓琇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四所大学电机工程专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和无线电专业、工学院的创始人,并建立了航空工程研究所。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电子工程、无线电通信、自动控制的祖师爷之一。
他两度来国立中央大学工作,担任中大工学院院长、中大校长。今年是国立中央大学建校120周年,自1902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的三江师范学堂算起。
5月20日(“我爱你”)是源自中大的南京大学的校庆日,习近平主席回信勉励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
科技老兵戴辉就读的东南大学也是源自中大,特写此文,感谢顾毓琇他老人家赏饭吃。
一、顾毓琇成就得到高度认可
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09月09日),字一樵,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顾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著作等身,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建树颇丰。
顾毓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以及美国等地度过了传奇般的岁月。他活了100岁,曾以“学者、教授、诗人、清风、明月、劲松”来概括自己的一生。
作为教育家,顾毓琇在 1929 年归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1929-31)、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1931-32)、清华大学电机系首任系主任(1932-33)、无线电研究所首任所长和航空研究所首任所长、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1933-37)、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首任工学院院长(1937)、国民政府教育委员会主任和教育部政务次长、中央大学校长(1944-45)、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兼交通大学教授。50年代后,他是麻省理工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1970年代以来,他担任了中国十来所高校的名誉教授,推动学术交流。
先生桃李满天下。他教过的学生有吴健雄(中央大学物理系)、钱伟长(清华大学工学院)、曹禺(清华大学)、江泽民(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等人。朱镕基 、吴邦国、黄菊等领导人毕业于顾毓琇创建的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无线电系。
他也是我国古典音乐家,现代话剧创作的先驱,一生发表散文、小说43篇,作有将近8000首诗歌词曲,出版诗词歌曲集34部,是国际诗人大会加冕的桂冠诗人。他还是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中国近代以来唯一能够左手娴熟于人文,右手精通于数理的旷世通才”,是举世公认的一代文理大师。
图注: 东南大学校友朱南先生收藏有先生签名之《顾毓琇词选》
1973年,顾毓琇夫妇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国观光探亲,并于“十大”闭幕当晚在人民大会堂与周总理长谈三个半小时。
图注:周恩来会见顾毓琇夫妇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5月,顾毓琇第二次访问大陆。1979年,顾毓琇回国讲学,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和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相见。通过王震,他向邓小平建议施行股份制改革。
1983 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顾毓琇。他向邓小平描述自己的一套理论,科学技术不仅是经济上的第一生产力,还是整个国家战略层面的重中之重。
1997年10月30日,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期间,特意去费城退休教授寓所,拜会了顾毓琇先生。江主席向随行人员介绍说,顾毓琇是他在交大求学时的电机和运算微积分课程老师。为纪念与顾先生的师生情谊,江泽民曾题写过一首诗:“尊师重教新天地,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园篇。”据校友们回忆,顾先生的运算微积分讲座从不带讲义,信手拈来,又收放自如,生动透彻,所讲内容多属前沿知识。
图注:顾毓琇和江泽民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于1999年访美时会见了顾毓琇教授,评价:“顾老师毕生治学严谨,文理兼通,为人师表,乃众之楷模。顾老师心系祖国和人民,拳拳之心,永昭后人。”顾毓琇赠16字箴言:“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
图注:顾毓琇和朱镕基
奥巴马时代的前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是顾毓琇(他是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亲手推荐进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实际上,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顾毓琇亲自推荐进入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因为朱棣文的外公李书田是顾毓琇的清华同学并一同赴美。当朱棣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朱的母亲李静贞还亲自写信致谢顾老:“这次小儿棣文得了诺贝尔之奖全靠了您的指教。”信是获奖当晚在斯德哥尔摩的酒店里写的,可以看出重视程度。
二、清华学堂八年岁月
他于1902年诞生在江苏无锡虹桥湾故居(今学前街3号,由中央批准已成为“顾毓琇纪念馆”)的世代书香之家。顾毓琇一家七兄妹,他排行第二。他的父亲顾晦农精算学、求上进,曾求学于天津,毕业于直隶法政学堂。1907年,顾毓琇才5岁,就被父亲送到了无锡的竢实学堂学习,那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当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在竢实学堂任教,是顾毓琇的国文老师。1916年父亲病逝时曾留下教子女们“以实学致用”的遗言,母亲王镜苏凭着其卓见、开明和坚忍,一手培养出了包括顾毓琇在内的“一门五博士”。他还有个表妹叫钱正英,后来当了水利部部长。
1915年,顾毓琇未满13岁时北上进入清华学校中等科(相当于初中,清华学堂于1912年改称清华学校,至1925年方设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清华大学)。在他的同级同学中,还有孙立人(后来是远征军里的东方隆美尔)、梁实秋、梁思成、吴文藻、张钰哲、施嘉炀等人。那时的他们正青春年少,在这所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中踌躇满志勤奋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顾毓琇的表兄王昆仑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在舅父王心如家的顾毓琇连夜赶回清华,第二天也参加了运动,被军警殴打,虽天雨亦不退却。
他在清华园时,与闻一多、梁实秋、梁思成、熊式一(戏剧家)来往甚密,顾毓琇和同学们组织了清华文学社,共同创办了《清华周刊》,他们的文学之路也正是从这份刊物开始,梁思成为这份杂志插图。现在看来,这份杂志的水准是非常高的。顾毓琇也是从那时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写的小说《芝兰与茉莉》是中国现代文学继鲁迅《阿Q正传》之后第四篇白话中篇小说。顾毓琇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之一,21岁时就发表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早的四幕话剧《孤鸿》。1923年,他编导的话剧《张约翰》在北平公演,梁实秋曾担任剧中角色。茅盾还曾请顾毓琇和他的同学闻一多、梁实秋等编写《短篇小说作法》,据巴金和钱钟书说,他们年轻时都曾是顾毓琇的读者。如果说清华园百年来培养过象达芬奇一样的天才的话,顾毓琇无疑是第一名。
图注:清华学校文学社合影,who is who?
顾毓琇在清华曾接受众多名师教诲,中文老师是古诗创作和古代文学研究的杰出学者钱基博([敏感词]作家、文学泰斗钱钟书之父),英文阅读老师是林语堂,英文语法老师是孟宪承,在校期间时常聆听梁启超(任公)的演讲。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熏陶,埋头苦读八个春秋,德才兼备。他说:“总结清华求学,以参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最有意义。有机会拜梁任公先生为师不胜欣幸!”他是梁启超看重的弟子,他们经常在梁启超家中听梁“谈古论今”,顾毓琇赴美留学前夕,梁启超还抱病为他书写四首绝句以示厚望。 (备注:1925年,原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校筹改新制大学,增设新制大学普通部,并添聘各科教授,钱基博和朱自清都在被聘之列,在《清华周刊》第350期(1925年9月11日出版)上,刊有一份《1925年秋教员授课表》,其中“大部普通部”的国文教授,有朱自清、孟宪承和钱基博三人。)
他在清华园生活了8年。入清华园还是少年,21岁离开清华园时已经是有志青年。1923年8月17日,毕业于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预科1923届的顾毓琇登上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东渡赴美留学,同船的除了自己的同班同学外(如孙立人),还有陈立夫、许地山、冰心等人。邮轮故事还有后续。此后冰心常常和顾毓琇在一起研究文学,探讨人生,而经常来找顾串门的同学吴文藻也因此认识了冰心,一来二去两人就互生情愫,最终结成了相濡以沫的伴侣。据吴文藻的得意门生费孝通爆料,顾毓琇当年其实也想追冰心,却被领了“好人卡”。
图注:顾毓琇、王婉靖夫妇与冰心、吴文藻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中学课文中1919年赴法留学周太玄的诗《过印度洋》: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那里是非洲,那里是欧洲,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怕回头,怕回头,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二是顾毓琇从小到大国文老师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小说《围城》,开篇描写了欧洲回国邮轮的种种趣事,如“裸露的就是真理”。老师的孪生兄弟钱基厚(社会活动家、无锡巨贾)之子钱钟韩是交通大学毕业,英国留学的动力专家,归国后历任浙江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教授、1981—1983年任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院长。钱钟书比钱钟韩大一岁。
图注:顾毓琇(左二)、王婉靖(右三)夫妇与钱钟书(左一)、杨绛(右二)夫妇
三、麻省理工开创科技新局面
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机系,顾毓琇潜心研究电机工程,并在哈佛大学选课,与同学梁实秋合租公寓一起住。他的老师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布里奇曼(P.W.Bridgman,参加了曼哈顿计划),“计算机之父”范内瓦·布什(VannevarBush),[敏感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德(Alfred Whitehead)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不满26岁时获得博士学位;仅用三年半时间,获得了MIT的科学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同时,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校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研究很辛苦,每于晚饭后入研究室,夜半三时方回寓所。数年后,他的专注与努力有了收获,海外学者曾公开认为,顾毓琇当之无愧应为现代电机分析的奠基人之一。
宾夕法尼亚大学官网介绍,三年半创造了当时的记录。天啦,这书咋念的?!
1926年2月,24岁的顾毓琇发表四次方程通解法,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其博士论文《交流电机的瞬变分析》中所使用的变换方法,由固定坐标移至转动坐标,是一个世界性突破,后来此种变数即:F.B.Components,亦称顾氏变数(Ku Variables)。以后又以许多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受到极高推崇。20世纪50年代初起,他又开始研究自动控制,特别是非线性系统控制,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理论的先驱。1972年他荣获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素有“电气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兰姆金奖,2000年98岁时又荣获千禧金奖和电路及系统学会的杰出成就金奖。他被国际电机学界赞誉为“现代电机理论的最有贡献者”,奠定了他在国际电工界的权威地位。
他在美国学习时的话剧创作也硕果累累,其间完成了《荆轲》、《项羽》、《苏武》、《西施》和《琵琶记》五部历史剧,以及《国手》、《国殇》、《天鹅》等现代剧。《琵琶记》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剧院的隆重公演,是中国“国剧”运动的里程碑事件,它聚集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强的阵容之一:顾毓琇担任编剧、导演并扮演剧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实秋扮演蔡中郎。闻一多和赵太侔专程从纽约赶来相助,闻一多负责布景和舞美,赵太侔则带来了当时[敏感词]的舞台灯光效果。有美国人也参与演出,Nancy Reagan饰赵五娘,她后来成为美国总统里根的夫人。《琵琶记》的演出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基督教箴言报》、《波士顿新闻报》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报道。
图注:《琵琶记》公演
1928年毕业,没有太久停留,他就回国了,并婉拒了一大堆的OFFER。
四、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
1929—1931年,顾毓琇从教于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科,担任国立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他回国后认为:“我们要抵制外侮,我们要枪炮、要弹药、要飞机,要运输的便利,要粮食的供给,这些都是有赖于工程师的能力。”出于建好电机专业学科的初衷,他在1929年秋季力邀赵曾钰前往任教,并聘其为教授。当时,赵曾钰刚毕业不久,顾毓琇便慧眼识珠。后来,赵曾钰与顾毓琇等人共创《电工》杂志社。1930年秋季,顾毓琇为进一步充实电机专业学科的学术力量,又将章名涛、倪俊等人聘为电机科的教授。
五、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
1931-32年,顾毓琇担任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22年7月茅以升担任中央大学首任工科主任,1923年3月与杨杏佛、涂羽卿等7名教授联名向学校教授会和评议会提议工科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得到一致通过。
吴健雄1930年至1934年在中大学习,一直尊称顾毓琇为“毓琇大师”。
图注:顾毓琇与吴健雄
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顾毓琇曾亲率中大师生到南京火车站为十九路军送行壮志。于是,顾毓琇将旧作剧本《荆轲》付印单行本。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他又写成四幕剧《岳飞》,热情歌颂民族英雄。7月又出版了《岳飞及其他》,包括《岳飞》、《项羽》、《荆轲》及《苏武》四本古装话剧,吸引了很多心地善良、满怀爱国热忱的读者。他对中央大学之情感特深,在《齐天乐·忆南京》以“南雍记取”四字寄托他对中央大学的怀恋之情。
齐天乐·忆南京
鸡鸣寺外台城雨,残荷又凋玄武。粉黛时妆,胭脂古井,空忆琼楼玉宇。千年恨绪。叹鹦鹉当前,白头宫女。朱雀桥边,翩翩燕子呢喃语。
秦淮旧游几许。古人飘散久,相逢何处。灵谷凝霜,栖霞落叶,遥对秋云飞舞。南雍记取。想月影梅庵,风翻琴谱。老干苍松,仰天迎翠羽。
五、创立清华大学电机专业、无线电、航空研究
1932年9月受梅贻琦校长登门之邀,创办清华大学电机系,顾毓琇为首任系主任。1933年2月6日清华教授会选举他为工学院院长,并于当年3月3日就任,成为当时清华大学领导层核心成员之一,同时在北京大学兼课。为谋电机系发展,他特别注重延揽人才。顾毓琇力邀时任上海亚洲电气公司工程师章名涛北上,即被聘为教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与研究上,成果倍出,专长得到充分发挥。他还创办了国立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重要工作是研究电子管)、航空工程研究所,并兼任所长,邀请了维纳、冯·卡门等世界知名学者来讲学。不到五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发展成为了中国一流的工学院。 航空研究所于1935年开始招收航空专习生,钱学森被录取。此后,研究所公派钱学森赴美留学,不久钱又转到顾毓琇多年的朋友冯·卡门的足下深造。中国科学界“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也曾是顾毓琇在清华的“授业弟子”。
图注:顾毓琇和钱学森
为了吸取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敏感词]成果,作为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的顾毓琇,首先提出了引进模拟计算机、制订研制计算机的发展计划。“利用工程的智识和方法来帮助国家解决[敏感词]和民生问题,便是我们工程师的天职。”时值“九一八”事变刚过,为日益严峻的中国局势深感忧虑的顾毓琇,发出了这样的高声疾呼。
他与同时期的另外三位院长冯友兰(文学院院长)、叶企孙(理学院院长)和陈岱孙(法学院院长)齐名,是名垂青史的清华“四大院长”。顾毓琇在清华学习八年,又在清华任教五年多。
1933年春,受当时“[敏感词]委员会北平分会”张学良将军的委托,顾毓琇组织清华师生研制了防毒面具。后来他回忆说:“原先政府购置之防毒面具来自意大利,橡皮在北方寒冷天气下即开裂,不能用,前方急需防毒面具……为此首先需要活性炭吸收毒气,我的两个兄弟,一个是机械工程师(顾毓瑔),任南京中央工业实验所所长,一个是化学工程师(顾毓珍),他们共同合作,以海外华侨捐赠的椰子壳为原料试验成功。装满了椰子壳的车皮源源不断运进清华园。为适应华北的严寒气候,我们不用纯橡皮为原料,而是把橡皮当作衬料夹在两块布中间做成橡皮布,眼口处则以锡箔片压制而成。为此我们还采访了制作香烟铁罐的专家,取得了打孔机以备大规模生产。我们从清华招募了大批青年男女从事相关的志愿工作,包括载上防毒面具从弥漫着催泪瓦斯的房间内穿过,以完成最终试验。”就这样,清华师生为北平华北分会制作防毒面具八千具。
1935年年底,日军策动华北宣布“自治”,而此时的清华领导者们,则在寻求另一条图存之路——南迁。同年冬天开始,清华大学逐渐将一些重要图书和科学仪器秘密转移到汉口,以期将来能够方便地运到新的校址去。顾毓琇和叶企孙共同承担了这一艰难的任务。由于担心转移之事暴露,所有的迁移必须严格保密,运输的方式和路线也都要小心筹划,以免遭到拦截封锁。顾毓琇为此做了周密的安排。他找到了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时的同学、时任平绥铁路局局长的沈昌,让他帮忙安排输出事宜,又组织得力人员,于夜半时分将书籍和仪器悄悄在清华附近的火车站装车。一番紧锣密鼓的运作之下,这些重要的书籍、仪器终于躲过了日军侦察,从北平安然运抵汉口。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清华师生迅速南迁长沙。顾毓琇曾经陪张伯苓(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去考察过,并决定了校址。南迁到长沙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于8月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之令,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顾毓琇在自己的文字中记录了在长沙开学的经历:“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坚持抗战。9月初,我陪梅校长到湖南长沙,准备接收来自华北地区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的师生,并为他们提供食宿。我们借了长沙圣经学院供临时大学师生使用,这里可免遭日军空袭。”
11月1日,正式开课。顾毓琇担任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首任工学院院长。胡适则被任命为首任文学院院长。
但战火迅速蔓延,长沙面临的形势也日渐严峻。在仅仅开办了一个学期之后,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西退昆明,于昆明正式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图注: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课表,作者戴辉摄
六、教育部次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应时势需求,顾毓琇将工学院院长一职移交给了施嘉炀,就此走上从政的道路。抗战伊始,不到35岁就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担任了教育部政务次长兼战时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44年),与部长陈立夫一起领导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教育事业。抗日战争期间,顾毓琇主持制定战时教育政策,领导实施对大学大规模内迁,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宝贵的知识精华,培养了大量栋梁之才。
1940 年,顾毓琇全家在重庆合影
1940年起,顾毓琇兼任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代理院长和国立交响乐团首任团长、国立礼乐馆馆长。
在重庆,开启了他与中央大学的第二段缘分。
1944年8月-45年,顾毓琇接替蒋中正,担任了中央大学校长。无论校务如何忙碌,必坚持给学生授课。他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每次讲课时,学生坐满教室,地上、墙边都坐着人听他讲课。他看到西北地区之重要,就在中央大学设立边政系,目的是培养建设西北的人才,改变西北落后的面貌。
图注:顾毓琇抗战期间的话剧
他也同时担任了国立政治大学首任校长。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是顾毓琇担任政治大学校长时的学生,未毕业就参加了中国青年军。
两校均十分注重对已聘教师的充分利用,还基于学校发展有针对性地延揽学术精英,为学校储才。他把尊重学术视为育人、培植文化的根本原则,申明了“注重学术研究,提高研究风气,改善研究人员待遇”这一治校方针。顾毓琇应用导向的学术文化观,不仅切合当时国情,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意蕴,更体现了超时代的教育发展理念。
在重庆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戏剧。1938年,国立戏剧学校在重庆公演他的抗战剧《古城烽火》。1940年他的《岳飞》在重庆隆重公演,随后被改编成京剧和汉剧公演,在东南各地,《岳飞》还被改编为其他地方戏上演。他担任教授时的清华学生曹禺,此时继续以学生身份与他交往,他曾以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曹禺的《蜕变》通过审查,从而可以与他的《岳飞》同期公演。
抗战期间,曹禺与顾毓琇交往频繁,曾请教顾毓琇对抗战前途的看法。顾毓琇告诉他:“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抗战有望,则未必得胜;但如知识分子认为抗战无胜利希望,则抗战必败。”
他清华大学的同学孙立人成了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缅甸的司令官,顾毓琇在1943年去印缅参观时,写了下列爱国的诗句:兰伽师训扬三竺,缅北功高震昊天。
在抗战联合政府中,顾毓琇与周恩来同为非国民党籍的“副部长”级内阁成员,结下了真诚的友谊,他同时也与周恩来领导之下的三厅厅长郭沫若、处长田汉、科长徐悲鸿建立了频繁的工作联系;周恩来称顾毓琇为国民政府里难得的“客卿”。
1945年,抗战胜利。鉴于顾毓琇为中国战时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国民政府授予他抗日战争胜利勋章,并被任命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议,代表中国知识界出席1945年9月9日南京日本投降受降典礼。这是他此生[敏感词]兴的一件事,“奇耻异辱,至此方可透过气来”。作为炎黄子孙,他奋笔疾书:受降观礼(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受降台筑紫金山,八载艰辛奏凯还。雪尽马关奇耻辱,功成观礼我随班。
七、上海教育局、交通大学电机教授
早在1934年,顾毓琇就捐建过交大图书馆书库。1945年,顾毓琇担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并兼任交通大学教授,教授电机和运算微积分两门课程。他提议成立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亲拟校名,并委派李健吾等人为筹备委员、电邀熊佛西等参加剧校筹备工作。学校成立后公演的第一部戏便是顾毓琇的《古城烽火》,该校后来发展成为上海戏剧学院。1947年,他担任了交通大学整理委员会委员,和茅以升等人一起,努力使交通大学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他的三弟顾毓瑔是交通大学1927届机械系毕业生,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是中国纺织机械制造专家。女儿顾慰文是交通大学1956届电信系毕业生,后长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八、美国名校教授,开创自动控制理论体系
1949年,顾毓琇被要求离开大陆,但他不愿去台湾,而是选择了一条独立之路——去母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一位担任了多年政府行政职务的高官,在年近半百又从头开始,进入世界科学研究前沿,开创一个新的领域并登上该领域的[敏感词],这在科学史上极为罕见,其对人的才智和毅力的挑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继青年时期在数学和电机领域奠定了国际权威地位之后,又与美国科学家N·维纳等人开创了现代自动控制理论体系,被公认为该领域的国际先驱。
他后来应聘到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职终身教授并从该校荣休。顾毓琇又把科学和诗融于一炉:
[敏感词]电子为人用,此处发明计算机。
神速无妨精又确,工程科学共飞驰。
197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在奖词中说:“顾毓琇显现了诸多方面的才能,向人们展现了一个集种种天赋于一身,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的形象。”
九、学术交流、两岸关系破冰
1972年,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冰。1973年8月29日,顾毓琇夫妇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由伦敦、香港辗转回到祖国内地。8月29日晚10点,在周培源夫妇及廖承志夫妇陪同下,周恩来在十大结束当晚,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顾毓琇,谈至深夜。
他们终于见到了三个24年未见的孩子。这三个孩子,此时已步入中年,长女顾慰文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子顾慰连任沈阳农业学院院长,次子顾慰庆任西北电力建设局副局长。他们访问北大、重回清华。他在那里再见了冯友兰、陈岱孙、吴文藻等一大批好友,还为学生们做了关于非线性系统分析的专业报告。
由于顾毓琇在国民党中的人脉和影响,他的大陆之行就被看做两岸的破冰之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曾经说:“两岸关系最早就是顾毓琇老先生开创的。”
20世纪70年代起,他先后被两岸五所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等十多间院校聘为名誉教授。
顾毓琇
在佛学上,他的英文巨著《禅史》和多部佛学专著深受国际佛学界的重视。
20世纪30年代初,他与好友创办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曾担任会长,又曾担任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多年。从1946年开始,他当选国际理论及应用力学组织个人理事,连选连任达半个世纪。他还曾被聘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理论及应用力学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