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31作者来源:金航标浏览:1447
早在2017年,特朗普就签署过第13817号行政令——《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要求制订稀土战略。而根据这项行政令,美国商务部提交给特朗普的一份报告指出,在35种关乎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矿产清单中,有29种进口依赖度超过50%,14种缺少国内生产的能力。
中美科技战不断升温,不少国人将稀土视为反击美国的一张[敏感词],而美国的稀土保卫战也早已打响。
中国优势得天独厚
说到稀土,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全球稀土储量为1.2亿吨,其中中国储量为4400万吨居全球第一,占比36.67%;美国储量为1300万吨,占比约10%。
该数据显示,美国对稀土的进口依赖度为100%,2014—2017年间,美国80%的进口稀土化合物和金属来自中国,6%来自爱沙尼亚,日本和法国各占3%,而后三者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产品也大多来自中国。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口了超过4.6万吨稀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7个月,中国出口稀土22736吨,同比降幅高达20%;7月单月的出口量更是跌至1620吨,同比大降69%。这或许会加剧美国的稀土焦虑。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重稀土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南方的离子型矿中囊括了全球70%以上的重稀土资源,这些资源易采、易提取,具有[敏感词]竞争优势。而全球重稀土元素的丰度普遍很低,国外几乎难以找到能经济开采的储量。重稀土中的钆、铽、镝、钬、铒、铥、镱、镥和钇的已知可采储量几乎为中国独有。
稀土有“轻重”之分,前者存量大,但价值相对低廉,国内轻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包头等北方地区;重稀土价格昂贵,主要分布在江西赣州等南方地区,可用于航天、[敏感词]及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
尤其是重稀土对[敏感词]行业极为重要,比如美国F35战机的发动机需要添加稀土制品铼以提升性能,镧是[敏感词]光学器材镜头的必需品,同时战机的芯片、结构等同样需要大量稀土制品,美军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一架F35战机平均消耗417公斤稀土成品。
开采:主要是环保与成本问题
美国近年来在稀土领域动作频频。
美商务部出台了旨在推动关键矿产资源自给自足的61条紧急措施;今年以来,三名国会议员也相继炮制了 “2020本土稀土议案”和“降低稀土对外依赖法案”。
作为美国本土唯一的稀土矿,位于加州的芒廷帕斯由于无法与中国企业竞争、环保成本过高,该矿曾于2015年宣告破产。
事实上,稀土并不“稀有”,稀土的开采也并不存在技术性问题,关键问题出在环保与开采成本上。
不同于煤炭,稀土大部分均匀地分布在地表,其开采往往会对地表植被造成巨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每取一吨工业用稀土往往需要动用2000吨地表土,开采使用的药物则会污染地下水源和河流;部分稀土矿还含有放射性元素。
由于环保法律严格,基于“污染天堂效应”,此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选择关闭本土稀土矿,从外部进口。而如今重启这些稀土矿也大都卡在了“环保”关上。
不过,恢复这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并非不可想象,正如美国最近正在恢复的制药业一样,只要在环保要求上开了绿灯,稀土开采的恢复只是时间问题。例如,芒廷帕斯在2018年已经开始复产。
此外,国外不开采稀土一定程度上也是成本竞争的结果。中国北方轻稀土集中在包头,是铁矿石开采的尾矿废渣处理,几乎可以不计入成本;在赣南,独特的离子型稀土再加上赣南稀土底层是花岗岩,利用原地浸矿工艺开采,成本也比世界其他地方要低得多。
冶炼:中国提纯技术一骑绝尘
对美国而言,比开采更要命的是,没有稀土提纯等深加工能力,所以刚复产的芒廷帕斯不得不把开采的稀土矿运到中国来加工。2019年美国稀土精矿产量26000吨,卖给中国的就达到了19353吨,占比74%。
中美贸易战发生后,中国对芒廷帕斯矿石课以25%的报复性关税。这让美国矿商,也很受伤。
其实,1980年代之前,稀土分离提纯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美欧等少数几个国家手中,当时中国是用“土”价在卖稀土,然后从国外高价购回深加工的稀土产品。扭转这一局面的是,中国自主研发且掌握了稀土产业最关键的提纯分离技术。
稀土17种元素中包括15种镧系元素,化学性质极为相似,犹如15个孪生兄弟一样,将其一一分离十分困难。“中国稀土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创造性地提出“串级萃取理论”,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而此前国际使用上的“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成本高、纯度低,不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
在徐光宪的带领下,中国开始在稀土冶炼、分离提纯方面占据显著优势,目前,中国稀土分离技术领先国外5年至10年,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额。
中国也建立了一套高效、低成本的稀土产业链。2018年,全球稀土冶炼分离产量约14.6万吨,中国产量为12.5万吨,约占86%。中国的稀土加工能力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5倍,因而全球大多数稀土都运到中国加工,被制成稀土金属、合金后,再运往世界各地;而原来垄断稀土国际市场的一些生产商则大多选择了停产。
囤积:并非长久之计
近年来美日欧等国纷纷大量进口中国稀土产品,特别是对重稀土产品加以囤积。
美国能源部2008年将稀土列入“关键材料战略”,连续多年收储;2010年,欧盟宣布实施稀土战略储备计划;日本更是连续几十年来开展稀土收储,以至于市场盛传日本收储稀土填海的传闻。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稀土合金分会秘书长孟庆江此前表示,美国每年进口氧化钇七八千吨,但实际用量可能不到两千吨,这中间的差额就是收储。
根据2016-2018年美国政府库存数据,美国在此期间储备了0.5吨镝、18吨铕和25吨氧化钇,以中重稀土元素为主。此外,在2018年计划采购的稀土元素清单里,有416吨未具体说明是何种稀土产品,可以看出美国在2018年中美摩擦期间已储备了总计超400吨中重稀土元素产品。
在稀土战略储备上,美国已拥有大部分下游应用所需的中重稀土元素储备,但美国能凭借这些储备坚持多久仍是未知数。
如果中国对美国禁运中重稀土元素产品,对美国储量较大的钇、铕影响有限,对储量较少但仍有重要应用的钐、钆、铽、镝等稀土元素可能有较大影响。
不过,囤积并非长久之计。从长期看,如果美国没有可替代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依然不可能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结盟:美欧日有共同诉求
在过去两年间,美国也一直试图就稀土问题与澳洲、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建立潜在的联盟关系;并希望加强与东南亚、蒙古、非洲等地稀土企业合作,来摆脱对中国稀土的过度依赖。特朗普甚至一度放言购买格陵兰岛,也是看上了岛上的稀土。
作为全球第二大稀土供应国,澳大利亚是美国的头号拉拢对象。去年5月,美国蓝线公司和澳大利亚稀土生产商莱纳斯签署协议,在美国设立稀土分离工厂,美国试图借此获得稀土提纯和分离技术,这也有望成为美国在中国以外唯一一家能够小批量分离重稀土的设施。莱纳斯是中国之外为数不多的具有稀土加工能力的企业,占全球稀土供给份额约11%。
不过,两者联手是否能填补美国供应链缺口,还得打上问号。一方面,其产品很难在市场上与中国产品竞争;另一方面,莱纳斯能加工的稀土元素很有限,难以满足美国的需求;此外,由于环保问题,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稀土加工厂屡遭当地反对,未来在美国或将面临更严苛的环保要求。
美国也在寻求与日本的合作。2010年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后,中国限制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日本在降低对中国稀土依赖方面也走得更远:日本丰田正与加拿大合作开采镝等重稀土,东芝开发出不使用镝的磁铁,本田正在开发从电池中回收再利用稀土的技术。作为稀土100%依赖进口的国家,日本政府提出了“稳定采购率达50% ”的目标,不过,2019年,日本58%的稀有金属仍需从中国进口。但美国跟日本的稀土需求,也是有差异的。日本这种方法,也无法快速复制到美国去。
事实上,美日与欧洲对稀土依赖中国有着感同身受的警惕。
此前为抑制出口的恶性竞争,中国曾实施稀土出口配额限制,而美日欧三方就此在WTO起诉中国,后来中国败诉、取消了配额限制,但美日欧对于稀土的警惕从未放松。
近来,欧盟委员会对其成员国稀土依赖中国频表担忧。9月3日,该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关键原材料供应链多元化的问题;欧委会还成立了“原材料产业联盟”,旨在增强“欧盟在稀土永磁材料供应链上的韧性”。
小记:不计成本能否重塑全球产业链?
事实上,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的地位得益于技术和成本的双重优势,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绕开中国并非易事。
对企业而言,重建稀土产业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而且面对中国的竞争,这类企业的生存会很艰难,因而,企业投资稀土大都持谨慎态度。而中国也并未实施稀土禁运,这增加了国外企业的顾虑和犹豫。
这些,都会侵蚀中国在稀土产业上的主动权。
美国希望尽快建立一整套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包括开采、分离、后氧化复合处理等在内的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这必然需要时间。
应当说,稀土之战是两个战场。在稀土供应链的开采环节,中国的主导地位正在减弱。不过在稀土中游的提纯加工等环节,中国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